清政府明知袁世凯野心(为何还要重用有反心的袁世凯)

频道:未命名 日期: 浏览:119

清政府明知袁世凯野心(为何还要重用有反心的袁世凯)

《建党伟业》的开篇曾短暂的讲述了清王朝退位的故事,在清朝退位后,袁世凯接任了孙中山的民国大总统之位。
电影受限于时长,难以还原清王朝退位前后的真实历史。
而在历史上,清政府为何要重新任命有逆反心的袁世凯,袁世凯和孙中山带领的同盟会又有过什么博弈,最后袁世凯又是如何逼迫清帝退位的呢?
1
晚清时期,清王朝真正有战斗力的军队大概分为两部分,一支是北洋军,汇聚了清朝过半军事人才,拥有最先进的武器装备,由清廷拨款直接管辖。
而另一支则是各省的新军,新军由地方各省负责拨款训练,多数时候都听从督抚的命令,但必要时清王朝同样有权指挥新军。
清王朝的两支军队的战斗力都不弱,或许比不上西方列强的精锐部队,但要对上没有经过正规军事训练的起义部队肯定没问题。
但为何在辛亥革命里,反而是各省接连宣布独立,清王朝的两支军队此时又在何处?
先说各省的新军,作为辛亥革命的标志性的第一枪,武昌起义其实就是由湖北的新军发起的,紧接随后多个南方省份的新军也加入到了革命里。
所以,清王朝肯定是不能指望用新军去镇压各省市的起义了,最后能用的也剩下北洋军。
明面上,北洋军是清政府的嫡系部队,会无条件执行清廷的命令,但实际北洋军多数时候是“听调不听宣”的状态,清政府把命令下给北洋军,但北洋军到底会不会执行,得看一个人的脸色。
这个人就是袁世凯,北洋军是由袁世凯一把手给带出来的,中低层军官大多都由袁世凯直接提拔,高层军官也由袁世凯的心腹担任。
武昌起义爆发后,清廷命令冯国璋带领北洋军镇压起义,但冯国璋却从北京南下,带着部队来到了袁世凯的河南老家,以看望老将军的名义询问袁世凯对起义的看法。
袁世凯回了“慢慢走,等等看”几个字。
后来,冯国璋果断带着北洋军划水了,偶尔打几场胜仗算给清政府留点脸面,但却从来不和起义军的主力开战。
在武昌起义后的一个月,陆续有14个省宣布独立,这让清政府感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机,再也不顾脸面了,只能求着被“养病退休”的袁世凯重新出山。
袁世凯知道清政府别无选择,所以便高高端起了架子,他给清廷回信:作为臣子被重新重用内心感动不已,但我实在发烧头疼无力主持大事,待病好了一定立刻率军南下。
袁世凯借病故拒绝出山,同时又暗中发出消息,他在这场起义里互不相帮,而在前线接连告急后,清廷只得再次求着袁世凯出山。
这次袁世凯没有装病,反而提出了三个要求:给予军事全权、开设责任内阁和国会,释放政治犯。
1911年10月27日,袁世凯以钦差大臣的身份重出江湖,此时袁世凯已经实际上成为了清王朝最有权势的人,哪怕是皇帝都无法比。
清廷原本指望袁世凯出山后,能将所有起义给镇压下去,却不知袁世凯早有异心,已经和革命党人暗中勾搭上了,双方都在琢磨着如何让清廷退位。
2
袁世凯对清廷谈不上有多少忠诚,在攻下汉口后,便命令北洋军原地驻扎,清廷得到了些许喘息的时间,南北双方对峙的格局初定。
当时清朝国内大概有三股势力,以清廷为首的保皇派,倾向于君主立宪的部分新军将领和官员,南方的共和主义革命党。
许多新军虽参加了起义,但目的也并不是推翻清廷,而是主张君主立宪限制皇权。
但谁也想不到武昌起义后的短短一个月,就有15个省先后的宣布独立,这完全超出了立宪党人的预料。
后来,大部分立宪党人见势不对便投入到了支持共和的革命党阵营里,最后这场游戏里只剩下革命党人和清政府两个玩家。
袁世凯可以说是满清最后的依仗,但实际在1911年12月左右,袁世凯已经和革命党人暗中联络,谋划以逼迫清廷退位为条件让自己登上总统之位。
但双方仍有许多条件没谈拢,革命党人希望袁世凯逼迫清廷退位后,再以南京为首府担任总统,但袁世凯坚持定都北京,并在清廷退位前就要认可他为总统。
别以为定都南京和北京的区别不大,袁世凯一辈子都在经营北方,而一旦南下他的势力将损失大半,革命党人希望通过定都南京的方式限制袁世凯的权力,但显然袁世凯不会接受。
1911年12月18日,南北和谈经过四次会议后南北双方初步达成停火协议,南方各省愿意支持袁世凯当总统,但条件是清廷必须退位。
也差不多在同时间里,孙中山结束了追求欧美外交和资金支持的海外行程,这让南方革命党人的声势迸发,也就有了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。
原来还在等待南方让步的袁世凯坐不住了,他发急报给清廷要求召开王公会议以决国体,隆裕太后见大势已去,没有犹豫的答应了袁世凯的要求。
但袁世凯的让步终究还是太迟了,1912年1月1日,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,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职位。
听此消息后,袁世凯愤怒不已的驳斥南方革命党人撕毁南北和谈协议,甚至开始鼓动北洋军和南方再次开战。
但不管袁世凯如何愤怒,孙中山依旧坚持他的要求,只要清廷退位,他立刻让出总统的位置。
紧接随后发生的一件事,迫使袁世凯做出让步。